明朝开国谋士中,朱升以九字定策助朱元璋成帝业,更在新朝初立时果断辞官,避开洪武朝血雨腥风,以72岁高龄善终。
虽不如刘伯温闻名,却有急流勇退的明智,堪称历代功臣保全之道的教科书。
元延祐六年,徽州休宁的紫阳书院里,一位青年正对着《周易》爻辞凝神思索。
朱升此时虽已中举为乡贡进士,却对科举仕途兴致寥寥。
彼时的大元王朝已现衰象,黄河决堤、饥民遍野,而徽州群山环抱的地理优势暂时隔绝了北方的战火,却困不住朱升洞察天下的目光。
朱升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,据记载,他自幼颖悟绝人,凡经史子集过目辄不忘,尤其精研程朱理学与天文历法。
展开剩余85%至正元年,长江中下游已现民变端倪,朱升果断带着全家迁入歙县,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搭建草庐,一面开馆授徒,一面研读兵农之书。
石门山隐居的岁月成就了朱升独特的处世智慧,
他在山中自耕自足,教弟子们耕读相兼,并写下《星卦提纲》、《龙穴阴阳之诀》等著作,将儒家经义与阴阳术数融会贯通。
这种知天命而审时势的思维为他日后辅佐朱元璋埋下了伏笔。
朱元璋的军队来到徽州,听闻当地乡绅一致举荐山中朱允升,说他有王佐之才,于是朱元璋带着贴身护卫,沿着蜿蜒的山道来到石门山。
朱升此时已经五十九岁了,他身着粗布襕衫,在草庐前迎接这位声名鹊起的起义军领袖。
两人对坐竹榻,煮茶论道,朱元璋直抒胸臆表明来意,说今天下大乱,问朱升有何破解之道。
朱升放下茶盏,缓缓说九个字——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这短短九字道尽了乱世争雄的核心。
朱元璋虽据有南京,但四周强敌环伺——陈友谅盘踞武昌,控制长江中游;张士诚占据苏州,富甲东南;
北面还有元朝残余势力与小明王韩林儿的政权,若急于称帝,必然成为众矢之的。
朱元璋听完沉吟良久,起身长揖。
朱升解释道,高筑墙者非独城郭防御,乃修内治、固根本;广积粮,并非是仓储充实,而是足民食;缓称王者,非独避锋芒,乃收人心、待天时。
此番将军事防御、经济建设与政治谋略熔于一炉,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具现实针对性。
此后数年,朱升成为朱元璋幕府的核心谋士,他不仅参与军事决策,更负责制度建设。
他在应天推行营田司制度,组织士兵屯田,以盐引鼓励商人运输粮食,甚至亲自修订《女诫》,整肃军中家眷风气。
鄱阳湖之战时,朱升虽未亲临前线,却在后方主持粮草调度,确保朱元璋大军与陈友谅决战百日而不匮。
不久后朱元璋称帝,新朝初立论功行赏时,朱元璋欲封朱升为御史中丞。
让众人意外的是,朱升站在翰林学士的班列中面色平静,婉拒了所有的赏赐。
这位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,此时已敏锐察觉到皇权背后的寒意。
朱升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,朱元璋出身底层,对功臣集团本就心存猜忌,而朱升深知这位皇帝的性格——既能共患难,未必能同富贵。
他在辞官前曾多次对儿子提起,朱元璋虽然英武有断,但是生性多疑,这种对帝王心术的精准判断,远超同时期的许多名臣。
洪武二年,朱升正式递交辞呈,朱元璋起初执意挽留,甚至提出让他在凤阳养老,但朱升坚持归老田野。
临行前,他向朱元璋请求赐予朱同一纸免死券,朱元璋笑着命工部特制丹书铁契,并免死三次。
朱升选择了盐城,这座濒海小城远离政治中心又有漕运之便,便于隐居又不至于完全与世隔绝。
他在盐城购得一处院落,取名枫林墅,每日以著书、教子为乐,院中种植百株枫树,每逢深秋,红叶满庭,宛如他当年为朱元璋描绘的盛世气象。
最后朱升在盐城病逝,享年七十二岁,他的遗言只有八个字:“守分耕读,勿问政事。”
这位曾以九字定天下的谋士,最终以“守分”二字完成了对人生的收官。
而他的预判,在随后的洪武朝得到了残酷验证——胡惟庸案、蓝玉案,朱元璋还是对大批开国功臣下手了。
连曾被视为“吾之子房”的刘伯温,在洪武初年卷入李善长、胡惟庸的党争,最终被朱元璋猜忌,病死于返乡途中。
而朱升早就想好了退路,不仅保全了自身也保住了儿子,尽管朱同曾因“蓝玉党案”被牵连,但铁券确实起到了免死作用,最终仅被罢官为民。
朱升的一生,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,他身处乱世而能洞察先机,辅佐明主而不贪恋权位。
都说亢龙有悔,而朱升选择了潜龙在渊的生存策略。
智者不仅能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,更懂得在巅峰时刻转身离去,知进知退的智慧比任何权谋术数都更接近生存的本质。
如今朱升的故事仍在继续流传,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开国功臣,却是最懂得在历史洪流中保全自我的智者,
也让他在洪武朝的血雨腥风中,成为少有的善终者。
发布于:河南省五五策略.炒股配资平台开户.配资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